当前位置:
天坤看两会|“稳就业”“促就业”打开新空间
来源: | 作者:天坤控股集团 | 发布时间: 2024-03-16 | 31 次浏览 | 分享到: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多措并举稳就业促增收”,并制定“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等主要预期目标。


“1200万人以上”凸显力度决心

     

     回顾过去一年,我国就业局势持续改善,保持总体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2%,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超过3300万,实现了预期目标,为增进民生福祉、稳定社会预期发挥了积极作用。


     谈及就业预期目标,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日前在国新办吹风会上表示,今年将城镇新增就业预期目标设定为“1200万人以上”,而去年是“1200万人左右”。这一变化体现了党和政府做好就业工作的力度、决心和鲜明的政策导向。


  从就业结构来看,“招工难”“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仍存在供需匹配不均衡问题。国民经济恢复向好态势明显,但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国内需求较弱,叠加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市场需求持续波动,稳就业的任务更为艰巨。


供需两端发力促青年就业

      

       就业工作怎么干?今年计划报告提出“完善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实施好促进青年就业三年行动”等举措。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预计今年高校毕业生超过1170万人,要强化促进青年就业政策举措,优化就业创业指导服务。


  计划报告提出,“加快调整高校学科专业布局结构,促进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与人才实际需求更加匹配”。高校要在深化产学研融合的基础上,推动产学研与就业的协调联动,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走深走实,通过联合培养等方式,推动用人单位深度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改革,培养更多实用型、复合型和紧缺型人才,从根本上促进青年就业。


  促进青年就业,一方面要从就业市场供给端入手,另一方面也要从需求端入手,开辟吸纳就业尤其是青年就业的新空间。


如何正确看待青年就业压力?


     统计数据显示,去年上半年,16至24岁城镇青年调查失业率持续走高,由此引发一些担忧。部分外媒抛出了“倒闭潮”“失业潮”论调。

青年就业问题是否如一些外媒所言在“持续恶化”?

     其实,每到毕业季,以高校毕业生为代表的青年集中进入劳动力市场,青年失业率都会有所上升。随着工作陆续确定,青年失业率一般会在7月左右达到顶峰后逐步回落。

当前青年就业形势究竟如何?


     “预计今年高校毕业生超过1170万人,要强化促进青年就业政策举措,优化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政府工作报告直面问题,亮出国家化解青年就业问题的决心和信心。

     “2024年新成长劳动力规模仍然较大”“2024年经济运行风险挑战增多、重点人群就业压力较大”,计划报告点明设置今年就业预期的基本动因。

     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后,企业招聘持续向好,但招聘岗位数量还没有恢复到2019年同期水平。过去吸纳毕业生最多的互联网、房地产、教培行业,招聘需求恢复依然较慢。

帮助青年就业,各级党委政府都做了什么?


     积极拓宽就业渠道——持续强化企业就业主渠道作用,对企业招收毕业生的,给予吸纳就业补贴、扩岗补助、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稳定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招聘规模,引导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持续优化就业服务——打造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品牌,持续开展大中城市联合招聘、百日千万招聘、民营企业招聘月等活动,为青年提供针对性的就业岗位。

     强化困难群体帮扶——对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家庭等的困难毕业生,离校前发放求职创业补贴;离校后提供“一人一策”帮扶,优先提供岗位信息……

     去年以来,各地各有关部门把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作为稳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有力有效政策弥补市场不足,全力以赴确保就业形势稳定。

     今年计划报告进一步提出“完善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实施好促进青年就业三年行动”“优化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等政策性岗位招聘(录)安排”等一系列针对性举措。

数字化、智能化会否影响青年就业?


     近年来,随着技术迭代和产业升级加速,无人工厂建设和人工智能应用加快推进,一些人关心,这是否会带来大规模失业?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的首位,并提出“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等一系列新举措。

     计划报告提出,实施先进制造业促就业行动,拓宽就业增长点。

     这两年,电动汽车、新能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一批新兴产业崭露头角,可观的薪资待遇和职业前景,大大增强了其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智能制造、电子信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成为就业“新风口”。

青年就业能力如何提高?


     转型升级产生了岗位新供给,同时也对劳动者技能提出了新需求。二者不匹配的矛盾如何化解?

     “适应先进制造、现代服务、养老照护等领域人才需求,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加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支持力度,加快促进产训结合,开展百万青年职业技能培训”……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和计划报告提出一揽子新举措。

     “加快调整高校学科专业布局结构,促进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与人才实际需求更加匹配”“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计划报告中的新安排,释放了人才培养的新信号。

压力之下,青年自身如何调整?


     在一些外媒关于中国青年就业的报道中,“躺平”“摆烂”成为高频词,有外媒称“全职子女成为趋势”,甚至称中国有1600万城市青年选择“家里蹲”。

     我国已有超2.18亿人具有大学学历,每年毕业生规模已超千万人。在如此庞大的就业群体里,出现缓就业、慢就业的情况不难理解。关键是不能以偏概全,而要准确把握青年群体就业整体状况,辨明整体和局部,分清主流和支流。

     越来越多大学生积极调整发展路径,选择主动对接职场所需,脚踏实地提升能力:招聘会上,一些低年级大学生来提前“热身”或寻找实习岗位;培训机构中,自己花钱来学技能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下班后,到夜校培训“充电”成为年轻人潮流……


撑起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保障伞”

     当前,平台经济、共享经济、零工经济等经济形态快速发展,催生出网约车司机、外卖员等新就业形态,发挥出就业“蓄水池”和“稳定器”的作用。如何加强配套政策建设、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是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之一。

     2022年7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相关部门正式启动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工作。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

     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已取得积极成效,保障了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的职业权益。不过目前仍存在不同地区之间政策尚不平衡、不同平台企业之间保障尚不平衡的问题,应加快推进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扩面。



来源:经济参考报、新华网